格蕾丝煽动成功最新影评(338条评论)
遗憾的感情,我并不认为George和Alexander之间发生了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吸引,美少年之间美好的错觉。而宗教对这种感情的干涉又似乎过于小题大作,Alexander之死我也很费解:他的年龄应该只有友情的概念,而没有爱情的概念,既然如此,我很难理解为了一段友情的失去而杀,少年很美,剧情有些牵强
如果你习惯慢节奏影片,特别从了解一段美国西部史实的角度细细观看,品味一些当时的风土人情,也是一个乐趣和收获。
如果非要给你们找个借口,那就是我的期望太高了。
结尾的那场演奏,其震撼力在我看来不逊于《和你在一起》里小男主在火车站里献给养父的那一曲。
邱导不玩惊悚恐怖,改拍温情励志,真诚不做作,虽然剧情推进略显俗套,令人感动还是做到了。
尼玛,还有二十来分钟就到结尾真相大白的时候,来了个同学直接剧透了,我那个无语啊,到了结局真是索然无味啊,剧透党神马的最讨厌了。
情感真挚动人,实景拍摄,内容真切朴实,即时反应了80年代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问题,引起极大反响。信中最后说希望你们下一代不用担心住房问题。苦笑ing
这电影跟数学没关系,跟自闭有关系。基本上就是把孤独患者的故事重新包装了一下,加了点美女、童话和爱情。缺乏真情,匠气太重。那段父女情真是看得人云里雾里,想干嘛啊。阿尔巴不适合演怪怪美少女唉,找个新人也许效果更好些呢
“你真是我的暖美人”煤矿事故。有点散漫。
“I would like to be my own posterity,to witness a poet would have me think,feel and say."------Napoleon
166分钟的蓝光修复版本。本想看看传说中的一代女神胡因梦,却被年轻时的张艾嘉所惊艳(烫头前),竟然清秀到不敢相认。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就已经表达出最后一部电影的那句话:我觉得……我也老了。
49年前的左派现实主义作品因为特定的时代氛围和结尾的乐观精神使其成为融合历史要求和艺术水准的电影,但十七年电影的大部分都是主题先行,意识形态浓厚,人物单薄脸谱,当时光流逝,昔日的唯一救亡者解决不了当下日益渐深的矛盾和种种历史遗毒,那么这类电影也终将泯灭。
满屏的大长腿,这部电影太牛了,七个女主人公穿着清凉养眼得很,特效也很不错,剧情的话前面还能看,后面几乎一塌糊涂,结尾更是虎头蛇尾。感觉没有上一部1966年的好看,但仍然是一部还很不错的电影。特点满满,而且那个时代距今已经快六十年了,里面的很多东西现在想想都很佩服,佩服电影人的奇思妙想和超绝的表现力。这个电影七十分是有的。甚至可以有八十分。
美国建国时,领土只有东部海岸线的十三个州。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把边界扩张到了西海岸。西部拓荒的历史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自由大胆地建立新世界、新秩序。[西部开拓史]是一部颂扬“美国梦”的电影。拓荒者向西移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著居民的双重威胁下,开启新生活。四位导演负责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涵盖了西部拓荒、南北战争、淘金热、西部社会制度建设、以及抢夺土著土地的历史。它将“美国梦”的实现归功于积极冒险的美国人。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克服不利处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都将发挥巨大作用。正是他们的付出,才创造了各种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也算是逆潮流而行。
Another NZ film that makes me cry and think of this little girl again and again -she is so brave, intelligent and funny! She accepted the fact - to lose her own life in the sea,as a return she then became the real leader of her people. That's the life, no pain no gain.
可以看作筱田正浩电影改编的一种尝试 和两年后的沉默不同 这部采用了元改编的形式将耳熟能详的18世纪文乐剧目的台前幕后融进电影语言与传统 首先开头的文乐人偶组装和场景与导演商议最后殉情一幕地点的电话可以看作对电影改编舞台人偶剧的物质变换拷问 创造一个剧场舞台与寻找一个场景拍摄地点牵出两种艺术语言的根本张力 这个问题在影片最后进行到殉情的墓地一场终于破解 河边墓地作为实景场地构成对媒介本体的思考。其次让真人演员进入拟人偶的舞台场景则是对两种媒介形式语言的糅合尝试 最显著体现的就是将文乐的黑衣(也就是超级变变变和柯南继承的元素)直接搬到了电影里,黑衣帮人指路、提灯、接东西、帮角色脱衣服,甚至会取代特写镜头把物件取到镜头前展示。借助媒介糅合筱田对人偶殉情的抽象性提出了实在性想象的改编思路 躺在桥下的是人是偶?
Like the way how the focus goes but the story is not that catchy...
剧情有多糟糕,舞蹈就有多精彩,心目中最佳舞蹈电影
连姆尼森对角色精准而丰满的塑造,包括电话交锋一段精彩的对手戏,掩盖不了节奏缓慢,叙事拖沓,其他角色无法与主角形成对手戏的缺憾。
以小见大,1970s特有的风骨和它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都容纳在这一部小小的电影里。起初以为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导演很哲学(发现他还是拍I'm easy to find MV的那位)后来觉得也是那个年代太精彩。